李缮:李缮的绘画艺术代表着清代文人画,特别是扬州画派的风格。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,推陈出新,自辟蹊径,成为扬州八怪的代表。李缮字宗扬,号复堂。别号懊道人、墨磨人、木头老子、苦李、滕薜大夫等。江苏扬州府兴化县人。生于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,卒于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。李缮一生在仕宦途中,历遭坎坷。康熙五十年即25岁时中举,三年后以画技至清宫当内廷供奉。他本是学画山水的,进宫后,康熙皇帝指令他跟正宗派花鸟画家蒋廷锡学习花卉。李缮不以学习蒋廷锡为满足,又向高其佩学习,突破了正宗派所规定的框框,是一位颇得宫廷器重的画师,名声也日益扩大。但他却遭到一批摹古画师的极力排斥,并以所谓抗拒规定题材和体裁的罪名而被解职。郑板桥说他是才雄颇为世所忌,口虽赞叹心不然。后来,李缮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,为政清简,体谅民情,被士民所尊敬。又因负才使气,玩世不恭,触犯了权贵,遂于乾隆五年,罢官归里,流落扬州,过着卖画为生的凄凉的生活。两次的仕宦打击,使李缮在生活上放纵自己,寄情花鸟,以书画发泄其苦闷之情,但又不甘心宦途上的失败,常欲东山再起。但事与愿违。晚年定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。李缮与郑板桥是同乡,又最为知已,结为知交,所以郑板桥有《郑板桥集李缮》的诗句,并有卖画扬州、与李同老的话。艺术特色李缮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,又学元代黄公望山水,入宫后改学花鸟,师法院派花鸟画家蒋廷锡,又拜指画大师高其佩为师,但他能摆脱院派的束缚,由工笔转为粗笔,使自己的画风为之变化,卓有成果。他后来在扬州见到石涛作品,大开眼界,从石涛豪爽奔放的笔法中得至启发,用破笔泼墨作画,风格为之大变,主张自立门户,他的一些大写意花卉,用笔挥洒自如,泼墨酣畅淋漓,又多是从徐谓那里学来。张庚评他的画说:纵横驰骋,不拘绳墨,而多得天趣。秦祖咏说他笔意躁动,不免霸悍之气,纵逸超妙,终不免失之犷。秦祖咏从个人喜爱出发,以有无古法为标准。讲究蕴藉含蓄,李缮的作品奔放豪纵,对他来说不合口味,因而贬为霸悍但他并非不讲法度,郑燮说他规矩方圆,尺度颜色,浅深离合,丝毫不乱,藏在其中,而外之挥洒脱落,可谓深知李缮者唯郑板桥也。当然,李缮晚年部分作品,确有些霸悍味,笔墨过于草率放纵,习气所致,画面也缺乏变化。他的好友郑板桥也批评他:途穷卖画画益贱,庸儿贾竖论是非,昨画双松半未成,醉来怒裂澄心纸。又说六十外又一变,则散漫颓唐,无复筋骨,老右悲也。李缮在心情不好时,强迫自己作画,往往将颓废情绪留露笔端。李缮除花卉以外,善画松石,尤其爱作五松图,所作的松,老干杈牙,笔意飞舞,具一种拗怒之气,他却常以此自许。李缮书法古朴,具颜、柳筋骨。作画时喜欢在画幅上长题满跋,有时甚至于把参差错落的题字,写满画面,于质实中见空灵,使整幅画面气韵更加淋漓酣畅。为此秦祖咏说他书法古朴,款题随意布置,另有别致,殆亦摆脱俗格,自立门庭者也。李缮诗才书法成就是卓然的。作品流传李缮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,大多收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内,如故宫博物院藏有《松藤图轴》,随意点染,横涂竖抹,却不失整体感和层次感,南京博物院藏的《芭蕉萱石图》,芭蕉高干大叶,成整个画面主体。萱草从石旁伸出,细笔勾花,粗笔勾叶,粗中有细,气势洒脱,可见其画风的一斑。李缮的代表作之一《土墙蝶花图》在南京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博物馆各藏一本。这两本内容相同,构图基本相似,画上的题诗也完全一样。所不同的地方,在于对对象紫蝴蝶和败墙的刻画。这是两幅别具意趣的作品,图中一丛紫蝶花,长在一堵破败的土墙上,生动地表现了春天将至的农舍景象。用笔粗壮,墨色淋漓,虽不用浓艳之色,却显得厚重滋润。这两幅作品相对地说,日本藏本要比南京藏本精细,就其写实的真实看,日本藏本也胜过南京藏本。但若讲艺术上的感人,南京藏本却胜过日本藏本,在创作的时间上,日本藏本在前,雍正四年腊月作,南京藏本在雍正五年正月,前后两个月内完成。这其中可见李缮在艺术上的探索与追求。市场价格从目前出售的行情看,李缮的作品价格高于郑板桥和金农,但低于八怪中的黄慎,李缮的作品早已在美国市场站住脚,其价值也被收藏家和艺术投资者所承认。1982年一幅《草虫》已卖至9075美元的高价,1990年又有两幅作品成交,《五大夫松》轴,水墨纸本,卖到美元,《紫藤玫瑰》轴以7150美元成交。这两幅作品价格相差较大,说明其作品的质量,真伪的可信性都在影响着市场价格。